谁来缓解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
www.fjnet.cn?2012-08-22 08:55? 陈晓燕?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情非得已的骨肉分离 “谁愿意离开孩子呢?我也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啊。”一提起儿子,聪聪的妈妈——29岁的陆爱云声音低了下去。 陆爱云家在湖北的一个乡村。村里地少人多,靠种地的收入,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为了寻找出路,她丈夫在外面断断续续打零工,一年攒不下几个钱。眼看着村里一家家靠打工挣钱盖起了新楼房,心疼儿子的公婆劝陆爱云也出去打工,“孩子交给我们看。”公婆说。于是,陆爱云来到了北京。 刚到北京那几天,陆爱云每晚都想儿子想到哭。每个星期她都给儿子、公婆打电话,问儿子的情况。她总计划着:儿子一直想要个滑板车,过年回家了一定给他买一辆;儿子喜欢看故事书,下次回家给他买几套…… 不过,一向懂事听话的儿子让陆爱云渐渐感到不安了:公婆照顾孩子过于“放养”,经常让孩子买零食打发午餐,孩子在外面玩半天也不管,或是任由孩子在家看电视,却不写暑假作业……然而,最让她难受的是,最近两个星期儿子拒绝接她的电话。可能还在怨她狠心离家,或是不耐烦听她在电话里的说教。 “就这1年!等今年我和他爸爸攒个三四万块钱,我就回家照顾儿子。”陆爱云斩钉截铁地说。 “解渴”还需复合配方 一般来说,1岁~15岁是青少年情感、品德、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非常强。父母对孩子情感和心理关切的缺位,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亲情饥渴”不仅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冷漠、交流困难以及产生逆反心理,也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但这个“亲情饥渴”综合症眼下尚未引起务工父母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一些家庭陷入“赚了点钱,赔了孩子”的困境。 有专家表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家长、社会、学校等综合发力。从根本上讲,必须从制度入手,打破城市对农民工子女进城的壁垒,打通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教育资源流通渠道,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同等的入学待遇,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有学可上。在许多打工父母的观念中,孩子的成长仅限于物质方面,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担子完全扔给了学校和老师。留守儿童大多是由文盲或半文盲的祖父母担任监护人,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更是捉襟见肘。“养不教,父之过”,家长也应该转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能只“谈钱”、只“嘘寒问暖”,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摸底,多给与思想引导。此外,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学校,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信息库,建立健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双向交流,争取做到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比如,父母中一个人出去打工,留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孩子,或者在本地找工作。总之,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钟起荣结合自己的经验呼吁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1]村干部卖猪筹钱拍留守儿童电视剧
- [ 08-21]8岁留守儿童与母团聚 亲母继父嫌累赘将其杀害
- [ 08-21]湖南一村干部卖猪筹钱拍留守儿童电视剧(图)
- [ 08-20]仓山团区委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 [ 08-20]留守儿童为“代理妈妈”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