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协民主与网络民主的交汇点
一是网络民主契合政协民主的本质特征。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坚持弘扬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倡导畅所欲言、体谅包容、平等议事、互动交流的议政氛围。而互联网作为网民的公共社会生活空间,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异彩纷呈,无比活跃。一方面,政协组织秉持的这种兼容并蓄的民主精神,有利于以更平等、更开放、更尊重的心态对待网络民意,最大限度地将网民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收集上来,及时反映容易被其它渠道忽视的社会动态。另一方面,网络民意受到关注、得到重视,将进一步调动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是政协民主具有网络民主不可比拟的主体优势。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履职的主体,大多知识层次高、现代意识强,不少委员具有较强的网络表达能力,容易与网民形成互信、互动、互补的沟通态势。另外,政协组织人才荟萃,汇聚着一大批各个领域、各个界别的专家学者,集中了一大批具有深厚专业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政协委员的高素质和专业优势,使他们在网络海量信息和大量非理性言论面前,能够明辨是非,甄别真伪,科学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公众的利益诉求,反映社情民意,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网络理性议政。
三是推进网络民主是新时期政协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民主的兴起,为政协更好履职拓展了新空间,推进网络民主是提高政协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网络民主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网络热点也应该是政协委员关注的议题,重视网络民主无疑将提高政协工作的针对性。其次,通过网络互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能够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成效。其三,利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可以最大范围地把政协履职情况宣传出去,使全社会更全面地认识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扩大政协组织的影响力,树立政协组织的良好形象。
四、网络时代政协履职的新作为
一要依托网络拓展政治协商。探求网上协商。在重大决策中,尤其是在政策制定阶段,组织政协委员、民意代表、专家学者进入公共论坛与网民进行讨论,使利益各方增进理解和信任,为政策执行创造条件。建立网上协商运行机制。将政协的协商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放在网上举行,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和效率。延伸政治协商主体范围。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对政治协商及社会协商有较强的要求,作为代表社会各界别人士的政协组织,应及时将他们的政治参与融入体制内。可尝试在换届时将候选委员的情况在网络上进行公示,让公众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政协、了解政治委员,也使政协委员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促使其通过网络的方式,发表观点,释放影响力,优化社会生活。
二要善用网络丰富民主监督。民主监督要嫁接网络的开放性。政协的民主监督相对比较薄弱,如果将政协的民主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可使民主监督的张力大增,从而产生更有效的约束力。比如,将重点提案在网上公布,广泛征求委员、市民对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建议反馈给提案承办部门,有利于承办部门更好地解决问题。将承办部门的办复情况在网上公布,接受委员、市民的监督。尝试在政协网站设立“政协论坛”栏目,由政协委员担任网管、版主,围绕中心工作,及时推出议题,针砭时弊,吸引公众充分参与到论坛中来,就一些社会事件发表意见和建议。又如,对某个部门进行民主评议时,可将方案公布上网,委员、市民可以广泛参与互动讨论,最终形成容纳各方意见、建议的评议报告。目前,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而政协民主监督是一种高层次、有组织的监督。因此,民主监督既要了解网民诉求,善待民间舆论,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网络舆情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和片面性。
三要借助网络推进参政议政。建立网络问政制度。政协组织要以网络为媒问计于民,在网上开展问政活动,通过开设博客栏目、设置论坛议题、组织网民评论等形式,拓宽问政渠道,延长参政议政触角。从而有利于政协组织在贴近民生中挖热点,在服务全局中聚焦点,在交汇民智中寻亮点,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网络参政的联系制度。政协组织要主动联系和团结一批高端网民,通过网上、网下互动,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可行性。可以邀请网民代表参与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等活动,旁听政协会议,引导更多的网民积极建言、理性建言。建立网络议政的回复制度。政协组织要细化网络民意的收集、转办、答复、审核和监督程序,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及时反馈网络民意的办理落实情况,不断提高网民参政的效能。(作者系篮球比分直播:福州市政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