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汽车前,人们至多“心里添堵”,进入汽车社会,“堵”就变得无比具象起来。《经济学人》曾援引调查数据称,中国人每天堵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冠绝全球。
上班途中被磨灭的青春,人们被迫习以为常;正当免疫力和忍耐度大幅提升,对“堵”近乎熟视无睹时,我们还是被京藏高速旷日持久的拥堵,震撼了一把。
8月下旬以来,京藏高速公路和国道110北京西北部路段上的大堵车引起广泛关注。在京、冀、蒙三地交管部门的联手疏堵下,拥堵稍缓,但只通畅了几日,又进入了第二轮暴堵。日前,公安部交管局协调京冀蒙成立了疏堵保畅指挥部,加强省际联动。
此次拥堵之因,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眼中,有不同表述。比如,一位司机直截了当地说:“半个中国的车都来内蒙古拉煤,能不堵吗?”而在交通部专家眼中,三地缺乏统一协调是主因;还有专家认为,拥堵表明京藏高速承担了太多货运压力,暴露出运输方式单一的弊端。也有人认为此路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及大货车超载造成了堵车。现身说法的网友,也概述三点:一是车辆太多,尤其是大货车和集装箱车;二是收费站收费速度太慢,只管收钱,不管堵车;三是,警察查超载,只罚款,不管别的。
长达数十天,京藏高速拥堵问题犹如一个复杂多面体,多棱的镜面每一面都折射出一个待解迷局。只能像拼魔方一样,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地拼凑。
比如,针对“半个中国的车都来内蒙古拉煤”的问题,就需针对性开出药方。内蒙的煤炭产量去年就已盖过山西,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煤老板”。可“财大气粗”不应仅体现在斥巨资建设奢华却无人气的“鬼城”上面,而应将着力点更多转移到反哺民生、回馈社会上来。
既然各地一辆辆涌向内蒙的大型运煤车,载满了国内经济对煤炭等能源的旺盛需求,当地政府以及沿线各地政府,是否也应反思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满足飙升的经济需求呢?比如,可预计今后此地煤炭输出将有增无减,要彻底解决拥堵,就应开通运输专线;其次经济转型方面也大有可为,这同样对疏堵减压大有裨益。
当然,修路不能立竿见影,那么现有的收费服务若能在程序进行合理优化,也可提升现有通行能力。再宏观点讲,各省市、路段尽快健全交通协作和信息分享的统一管理机制。互通有无,精诚合作,打破九龙治水、重复执法的魔咒,也有助于交通大动脉的恢复畅通。
这些药方看似零散,实则有线一以贯之: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升级相关硬件、软件平台来疏堵保畅。清理路面只是治标,协调小组也只有临时之效,唯有提升公共服务,打通公共责任层面的淤塞,才是疏堵的根本之策。
- 2010-05-13日本开发新装置 防汽车堵车时发生追尾
- 2010-04-21北京的堵车与教育择校
- 2010-02-12比利时因大雪堵车总长度达938公里
- 2009-10-14公路堵车是否应当问责?
- 2009-06-10避免堵车耽误考试,能否推行"双休日高考"
- 2008-01-09闹市拍戏造成大堵车,谁来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