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 值得期待
www.fjnet.cn?2012-03-19 08:33? 陈家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厦门翔安下曾村的村民洪先生,颇感“意外”地接过市长亲自递给他的名片。(《东南网》) 村民的“意外”是因为已经习惯了有诉求、有问题就上访的老百姓,没想到如今市长没等他们上访,就主动“下访”了。 通过上访可以加强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让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与问题。但坐等群众上访,可能无法了解到更多更深入与细致周全的信息。加上在一些地方,群众正常上访路径无法保证畅通,阻止上访时有发生。这样,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就有了问题,合理诉求难以得到重视,困难不能解决,于是就可能出现相互隔膜不断加深,矛盾越积越多,最终小事变成了大事,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因此,畅通上访渠道,就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厦门市政府主动变老百姓的上访为领导干部的“下访”,好处显而易见。主动“下访”,给老百姓的心里感受大不相同,这其实表明了是领导干部们要主动跟老百姓沟通,听取诉求,解决问题的姿态。有了这种姿态,心里的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自然可以做到“有话好商量”:一些本来听不到的真话可以听到了,一些本来解决起来可能会很难的问题,解决起来都可以轻松许多。领导干部走下去而不是坐等群众上门,可以将了解情况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更加灵活,更加方便,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深入细致地了解民情。了解到合理诉求与困难,给予及时的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则进行疏导,发现了不好的苗头,就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扩大化。这些对于群众工作的开展,将发挥出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这样一种“转身”,实在是一种双赢之举。 其实,这样的领导干部“下访”,也并不是新鲜事。党一直倡导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不正是领导干部的“下访”吗?只是,有些“下访”往往是蜻蜓点水,效果有限。对此,刘可清市长表示,“下访”将进一步常态化,这可算抓住“牛鼻子”。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走过场,不断完善,无论是对干部作风的转变,还是对可能带来的实效,都是值得期待的。 ?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4]上访村官之死,当地政府该负何责
- [ 09-26]游客被当上访者误打,是政治文明的悲哀
- [ 08-22]警方粗暴对待上访女子,与土匪何异?
- [ 07-19]上访人遭遇“公益维权”骗局的真问题
- [ 07-08]法治不彰比官员上访更“影响形象”
- [ 06-01]医生上访揭了政府的“短”
- [ 05-20]镇政府“公款雇人上访”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