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能否在此次改革中“华丽转身”?
2015-09-14 11:30:12??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 导读: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国企改革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目标,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未来5年,我国的国企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国企改革,在摸索中前进 从承包制、股份制开始,国企改革经过了艰难的探索,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企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融合,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布局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合拍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国企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阅读全文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已然是当务之急 国企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原因是国企改革不是线性工程,其涉及对国有经济地位如何认定,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如何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等问题。此前的国企改革虽然让国企摆脱了普遍亏损、资不抵债的困局,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有的依托国企垄断地位不思改革,不少国企大而不强,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低下等,导致要素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国企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基于国企在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国企经营的好坏,对能否适应经济新常态,能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已然是当务之急。 》》》阅读全文 分类管理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体现效率和公平 将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之后,事关国企属性的分类就可以清晰许多,事实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才不至因仓促推进而“因改生乱”。 明确了国企分类,混合所有制式的分类改革才有了抓手,与之相配套的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和分类考核也才有了凭依,全局性的国企深化改革也才能得以加速。比如,针对公益性国企的考核,应强调其社会效应,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而不是经营效益;针对商业性国企的考核,则应强调其经营效益,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在分类考核下,部分国企“主辅分离”也能避免“脐带相依”痼疾。而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也会遵循与之相适应的分类监管,有望彻底破解国企领导“既当高官又拿高薪”之弊。 》》》阅读全文 然而,改革牵涉的方面多而复杂,不可能一帆风顺 2015年是国企反腐重点年。今年中央首轮巡视组全部进驻26家央企,便是佐证。在以往的改革中,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改革政策,但为什么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力量,这股力量常常会曲解改革目标,形成对改革的阻碍。因此,要让国企改革收到成效,必须攻克既得利益力量的阻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摒除了一些原来期待甚高的设想。比如,在国企内部建立员工持股就被搁置。在对国企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员工持股,特别是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往往会成为权贵攫取国有资产的一条通道,并且与国企属于全民资产的性质相冲突。《指导意见》没有采纳这些,实际上是对既得利益的一种遏制。 》》》阅读全文 因此,防止国资流失是国企改革的政策底线 所谓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倘若国企成为一小部分人牟利的工具,国有资产流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那还能叫国企吗?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不容许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则是国改的政策底线。正因如此,相关指导意见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制度设计。可以说,如何有效防止国资流失,贯穿了相关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 特别值得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这次国企改革的亮点,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国企混改的重点是改革国企所有权结构,使之更适合市场机制,而作出“不搞拉郎配”的决定,则是为了避免出现有人以改革名义侵吞国有资产,以防止国资流失。这体现出国改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即不能片面地为了提高改革效率而损害原则底线。 相关指导意见是即将陆续推出的“1+N”国企改革系列文件中的“1”,防止国资流失是国改的政策底,这个“1”能不能写好,为一大关键。 》》》阅读全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