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曝光了一起“网络医托”事件。医托一度备受指责、打压,至今依然活跃在社会许多角落,甚至还借助互联网死灰复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医托缘何屡禁不止?通过分析媒体曝光的一系列事件,不难发现,主动联系医托的患者往往将疾病同个人的羞耻感联系起来。人体患病的原因很多,但许多患者依然倾向“隐喻式”地将其同身体功能的强弱联系起来。他们主动联系医托,询问男科、妇科等方面的问题,对方则相应地反馈给他们身体功能变化的信息。疾患信息带有天然的私密性,如果他们咨询正规医院,将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解答,但在不少患者看来,向正规医师求教不啻于公开曝光自己的“无能”。而医托们擅长隐瞒真实信息,因为欺诈而天然带着的隐蔽性恰巧投其所好,他们将医学过分神秘化的倾向也在潜意识里使病患误入迷魂阵。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无法理解。强调“速效药”、鼓吹“万能设备”等等,神秘化的辞藻往往容易打动对疾病缺乏理性认识的患者。 如果说上述两点为医托产业的百足不僵推波助澜,那么随着医学常识在全社会得到更加深入的普及,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人们必能在观念上克服之。但此次事件有所不同,医托除了秉承过往的伎俩外,还采用了互联网这一工具,使他们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用户”资料,并“集约化”地扩大营销范围。互联网在实现数据的搜索和整合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然而,这些优越性在医托团伙手中却只能助纣为虐。这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最需要思考的。 网络上很早就有个人和专门机构免费为网民提供各式医用咨询服务,这些服务既便利人们的生活,又拓宽人们的眼界。在对互联网发展简单唱好的形势下,此类做法常常被视为互联网服务精神的典范。现在假设:在我们全无医学常识的前提下,一边面对着专门机构提供的信息,另一边面对着医托团伙提供咨询服务,我们如何从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在单纯的信息面前,我们看不到人心的善恶,同样,客观的技术发展并不会天然地烙刻上善良或者邪恶的标记。我们虽然欢迎互联网发挥传播科学知识、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但是,无防范的一味支持,并不明智。医托在提供咨询后,往往鼓动病患者前往指定的医院、咨询平台和诊治终端,二者形成严密的闭环,病患者处在他们营造的高压下,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并不容易。这时候,如果互联网各类聊天平台均装载强有力的“举报按钮”等直接维权通道,可能会有助于病患者脱离险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片面强调网络信息的自由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相对不足。 出现上述现象,我国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分布不均是一方面,大部分医疗资源的公信力被非法的医托等行为消解是另一方面。医托背后衔接的是欺诈性的医院,病患者屡屡受骗后,他们不是将怀疑指向施骗方,而是投向整个医疗系统。如果国家卫生医疗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能开辟权威的信息咨询平台,就不会使医用信息服务成为不怀好意者敛财、欺诈、败坏国家公信力的粗暴工具。 |
相关阅读:
- [ 01-05]医院与网络医托莫相互作茧自缚
- [ 01-05]防网络医托,不如打击“医托医院”
- [ 01-05]“网络医托”涉嫌诈骗犯罪
- [ 01-04]“网络医托”是异化的“互联网”
- [ 07-15]“医托”韭菜 怎样割尽
- [ 07-10]打击医托,需要常态监管发力
- [ 07-09]“医托”诈骗频发凸显医疗资源紧缺
- [ 07-08]医托为何久禁不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