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青少年选择轻生,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当青少年自杀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更警示我们要尽快补齐生命教育短板。】 上个月,安徽两名95后大学生相约在南京一宾馆自杀身亡。警方调查发现,他们相识于一个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并从群中学到了自杀所需工具和手段。媒体记者随后卧底多个“自杀QQ群”发现,群中聚集着大量年轻人,整个群都弥漫着负能量。有人声称要轻生时,没有人进行劝解,反而有人会帮着出谋划策。 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估计很多人都曾有过特别难熬的时光,甚至长期饱受抑郁情绪困扰或萌生过自杀念头。涉世未深的年纪,没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不管是学业上遭遇瓶颈,还是谈了一场糟心的恋爱,抑或与父母吵了一架,都有可能感到失望、沮丧、无助,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就容易将自杀当作解脱。 尽管如此,看到两位年轻人相约自杀、看到那些以“约死”为主题的网络社群,仍不免感到震惊。更大的震惊源于一份统计报告——在中国18-34岁人群的死亡案例中,自杀已经超越车祸、疾病等因素成为最大死因;死于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是死于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如此沉重的现实,确实值得认真思考和讨论。 看到媒体关于“自杀群”的报道,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把那些群全部强行解散。可事实上,QQ群在几年前就已屏蔽“轻生”“自杀”等关键词,但这种技术屏蔽很容易突破,所以现在仍有很多活跃的“自杀QQ群”。退一步说,即使“自杀群”在QQ平台上绝迹了,也难保不会在其他社交平台复萌。 不可否认,那些负能量爆棚的“自杀群”,确实可能在客观上把有自杀念头的人朝“鬼门关”推了一把。但是,网络社群说到底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的根源不是那些“自杀群”,而是群里的人。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不管有没有“自杀群”,他/她都有可能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生命草率地画上句号。 因此,真正值得反思的其实是当前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现实。在国外,一般初中开始就会有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而在我国,迫于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学校和家长都更注重学业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情绪疏导。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都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实效。 当深陷负面情绪的青少年在现实中求助无门,他们自然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抱团取暖,最终被“自杀群”制造的情绪黑洞吞噬。青少年要有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他们的青春应该是积极的、朝气蓬勃的,不应是压抑的、充满厌世情绪的。任何一个青少年选择轻生,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当青少年自杀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更警示我们要尽快补齐生命教育短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