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2024-12-11 10:46:04?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动能是创新。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坚定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数字新基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已是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贵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重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燧原科技等智算中心集群;注重优化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构建全省“数联网”体系,畅通数据流通渠道;重视夯实算力保障基础,不断完善网络建设,成为国内具备三大信息基础设施省份之一。通过向企业提供高性能算力,加快乡村振兴、医疗、旅游、政务等场景带动数据应用,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利用云计算、5G、北斗应用等技术,实施大数据新兴产业“双千倍增”行动,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数字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动能,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和产业链水平,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贵州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高水平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造福百姓的绿色发展新路。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贵州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激发传统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活力,向绿色新能源经济转型;加快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提高企业绿色技术研发积极性;加大对绿色低碳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项目;“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正在塑造贵州发展新动能。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贵州积极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开展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垃圾分类等活动,倡导包括节约型机关、最美绿色家庭等8个方面的绿色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环保产品,让爱绿、增绿、护绿成为社会共识。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贵州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依托,从任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科技投入,扎实推进基础研究,在前沿领域做好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集中优势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新建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调整淘汰一批的思路,借鉴以往经验,整合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高能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完善平台管理机制,加快颠覆性技术平台建优建强。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充分发挥政府引领科技发展的职能,在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牵引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推动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领军企业超前部署,在场景拓展应用领域,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具体场景和行业的应用和验证,同时要支持领军企业梳理行业短板和弱项,牵头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基地,加强基础性技术研发。贵州推动修订《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孵化孕育新产业。 树立“大人才观”,培育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贵州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将人才任务细化为指标,纳入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压实人才工作责任链条。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营造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补助、落户政策、住房安置、岗位培养等给予人才保障。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奖励、流动机制,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赋予科研研发人员成果收益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以高校院所为育人才的主阵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并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拔尖人才高地,培育具备知识与创新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贵州不断以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法宝。以国际友城作为对外开放的抓手。与50余个国家的120多个城市缔结友城友好关系,举办数博会、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议,实现合作共赢。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产学研合作,打造多层次合作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体系,构建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