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了。我们这些报社创刊初期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成了年逾八旬的老人。60年来,福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处在战备状态下的东海前线,现在成了和平繁荣的海西经济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截然不同了。但是,每当回想起创刊初期的艰苦而乐观的生活,团结紧张的工作和同志间的亲密友情,总感到这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有意义的日子。当年那种不为名利、奋不顾身的工作激情,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4年,福建日报在全省各地设立记者站,我也先后被派到建阳(当时与南平分为两个地区)、晋江、龙溪记者站工作约4年。当时各县没有招待所,到了县里,办公室就安排我们入住下乡干部的宿舍。那时下乡干部像军人一样身背背包,走到哪里都自带棉被蚊帐,随处可住。我在建阳记者站时常去采访的点是建阳、建瓯的几个村。有的村公所就设在祠堂里,前大厅用于开会活动,后厅就放着棺材、堆着杂物,大厅两侧用木板隔出几间客房,放一张板床,一铺草席,一块松柴当枕头。村文书看来了女记者,感到不便,晚上便回家住,留下我独自住在祠堂里。一个年轻女性,面对空寂阴森的祠堂和一具具棺材,难免心生恐惧,但当时乡下就是这样的条件,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消除心理上的畏惧。
当时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干部每人每月按定量发给13.5公斤粮票,无论到县区乡或农民家吃饭,每餐三两粮票一角钱。建阳地区实行下乡干部在农民家搭伙的办法,下乡前在县里换好餐票,到了村里,看值日牌挂在哪家门上,就说明今天是这家供饭,进门打一声招呼:今天要麻烦你们了。吃饭的时候,热情的主人总能摆上一桌子菜,一般是萝卜和芥菜,但是他们能把萝卜切块、切片、切丝,做出咸、酸、辣、脆各种口味、七八种花样;有时好客的主人还会摸些田螺待客,山区春季有春笋,但春笋虽味美吃多了肚子更饿。
在晋江地区采访情况就不一样了。村里一般会安排我住到侨属家里,寂寞的房主人见来了女干部都非常热情,除日常的薯片汤外,有时还用小鱼干煮上一碗粉干。但是,在沿海的贫困渔村,我又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有一次,我从篮球比分直播:坐帆船到惠安山腰,那天正好逆风,在海上颠簸了大半天,烈日曝晒加上晕船呕吐,到达时人几乎虚脱,村干部当即带我到一户农民家住宿,知道我还没吃饭,主人就从一口大锅中舀了一大碗黑糊糊的汤给我,处在饥渴中的我吃了两三碗,体力总算恢复了。到了晚上还是吃那个糊,味道就感到不好了,第二天早上再吃就觉得难以下咽。一问才知这是番薯渣加大麦碎做成的糊,每天煮上一锅,再配点自制的咸豆酱,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食物。
当年的下乡干部都是这样和农民们同吃同住。记者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能从民生中球探体育比分: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建瓯农民原来一日三餐都吃干饭,有一次我去采访,却发现农民家早晚吃稀饭了,问起原因,他说因为粮食统购太多,留下的粮食不够吃,并说某户农民母猪下崽,因没有米喂它,以致缺奶小猪仔死了几只。就此我进一步做了采访并将情况写成内参,刊登后引起了上级机关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