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廉俭作风

自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要求以来,各地官办会议和活动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明显改观。眼下年关渐近,廉俭作风能否经受住新的考验,无疑是关系作风转变取得切实成效的又一道严肃考题。

“廉不廉,看过年”,这话着实简单而深刻。岁末年初历来是聚会活动、吃喝送请的高峰期,一些单位和个人常常借此慷公家之慨,由此滋生出“舌尖上的浪费”、“人情中的糖衣炮弹”等乱象,败坏着党和政府形象,也腐蚀着社会风气。近年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就不乏在节日期间大肆“张嘴”和“伸手”的丑恶面孔。

挡住年味包裹下的感情投资,扭转借年关过度消费的惯性,对于领导干部党性原则和品质作风是莫大的考验。刹住这股久遭诟病的吃喝风、浪费风和腐败风,对深入持久开展转作风活动,可谓意义重大。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酒局少了、会议短了、迎来送往的负担轻了,作风转变显而易见,备受社会肯定。不过,就在中央三令五申、领导同志率先垂范的背景下,近来仍有一些地方曝出三公消费挥霍浪费的丑闻。为逃避监督将公款吃喝的“战场”从酒楼转向私密场所,或以个人名义订单订台来掩盖公款挥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甚至对曝光的负面典型报以同情态度。如此种种,都表明转作风绝非易事,在这样的重要节点更得经受考验。

转作风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重在持之以恒,不能囿于一时一地,也要重视防微杜渐,不能容忍以各种借口搞变通、打折扣,切不可让节庆、年关等成为放宽要求的特例,并为此而疏忽和懈怠。

法纪有约束,公众有关切,期待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形成合力,使官场廉俭风气能够经受住“年终考”,更使廉洁自律、厉行节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遏制铺张浪费,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制度。再多的高喊“严禁”和“不准”,如果没有翔实、可操作的科学规定,难免不流于形式和一阵风

眼下各个地方纷纷制定措施,落实中央反对公款浪费的规定,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值得称道。但是,仔细审读一些落实措施,有的是给转变会风和作风的规定里加进去了一些反浪费的内容,有的新内容和过去的规定相互重复,干巴巴的几个“严禁”和“不准”之下,难觅更详尽的规定和可操作性的规定,未免太粗糙,必然影响反浪费的落实力和执行力。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需要把浪费的权力关进遏制和杜绝浪费制度的笼子里,更要通过制度设计,让权力敬畏制度,顺应制度,落实制度,既要反对和打击“老虎”,又要反对“苍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唯有在制度上下功夫,让制度来管理,体现制度之硬,用硬制度来强化软执行,制度制约才能体现可持续的落实力。

中央的制度只是站在全国的大局范围内的纲领性制度,地方上贵在纲举目张,如果以制度来重复制度,更多地体现了语句的模仿和加重,而没有详细的制度来深化,就会让通知的落实力大打折扣。制度设定不厌其详,铺张浪费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让权力少钻空子。

时下,一些铺张浪费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为所欲为,和公款消费报销制度的随意和简单密切相关,报销制度更多地体现了简单的一支笔色彩,该问的不问,该细化的地方不细化,该复杂的不复杂。拍脑袋或者一支笔报销制度,没有从严格的审批制度上给铺张浪费套上笼头,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更浪费。

民间谚语说,小了不补,大了尺五。浪费的小漏洞不修复,也会演变成浪费的大漏洞乃至浪费的管涌现象。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的宴会上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菜单公示后,这盘超标准的菜引起民众的不满,行长被批评为“贪腐”,最后不得不引咎辞职。制度设定不厌其小,体现了不放过“老虎”,也不放过“苍蝇”的软硬兼顾原则,不因恶小而轻视,更体现了谨小慎微的政府资金管理意识。


如今科技发达,电子公务已经很普及,可是在监管铺张浪费方面,管理更多地强调了“人”的管理,而忽视了“机器人”的作用,监督铺张浪费,高科技不失为先进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积极尝试运用。几年前,瑞典财政部请专家设计了一套由电脑控制的“公务车监控系统”,如果中央监控人员发现按下“公务”按钮的汽车驶向别墅区、钓鱼区等非办公区,就会用无线电询问开车者“为何用公车办私事”。这样,私用公车者便无机可乘。制度设定不厌其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固然重要,但是提高技术含量,能够让监督权利更体现科学性,也最省心和体现低成本监督。

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和制度设计的同质性弊端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大方向和大概的规定,没有体现规定的差异性,规定就好像是个万能筐,什么项目都可以往里装,而不分青红皂白。比如美国各驻外使领馆每年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国际出差标准,并根据每年的物价指数调整。该标准极其详细,在中国的住宿标准分为29类,每个城市之间的差异很大。如在北京出差,每日住宿标准为257美元(1644元人民币),在重庆出差,则只有99美元。制度设定不厌其异。公款消费规定,最怕统一和一律,没有体现更多的差异性规定,限制少了,难免执行落实一刀切,造成浪费就很容易。

遏制铺张浪费,官德以及权力自身的素质乃至自律等等固然重要,但是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制度,在于制度的科学性、智慧性和可操作性,再多的高喊“严禁”和“不准”,如果没有翔实、可操作的科学规定,难免不流于形式和一阵风。加强对浪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浪费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形成不愿浪费的自律机制、不敢浪费的惩戒机制、不能浪费的防范机制、不易浪费的保障机制。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反对浪费,必须从树立制度的绝对权威开始。魏青

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消费”总数六成以上。部分地区公车配备乱象丛生,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也有固定用车。全国政协委员杜黎明称,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甚至配2台专车。(2月3日《人民日报》)

动辄“屁股底下一套房”的公车使用浪费顽疾,尽管在社会公众中诟病已久,但在某些地方和范围,却仍可谓积重难返、沉疴难治。如今,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通知言出必行、深得民心,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舌尖上的浪费”日益受到限制,“车轮上的铺张”岂能继续听之任之。

公车滥用的治理,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如何杜绝漏洞、有效施治,关键还得跳出“说归说,做归做”的习惯惰性。而我则从另一角度考虑到:“车轮铺张”不除,“三笔呆账”堪忧。

一是“政治账”。正如有关专家洞若观火地分析称,“在公车问题上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公车使用中的铺张浪费和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应尽快启动以大幅度减少直至基本取消公车为方向的改革。”可以说,这是真正有良知和远见的“专家言”。只算经济账,忽视政治账,就难以清醒看透“车轮铺张”背后的民心伤害大问题;而若仅仅满足于在“水能载舟”之上悠哉游哉,其后果还不可怕么?

二是“环保账”。近来,波及众多地方和城市的雾霾之害,已经引发社会公众的极大忧思。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机关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使用效率却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公车使用的效率低下,其实恰恰也映衬了它对环境影响的负面作用。而在这样的“带头大哥”教化下,又何以让民众的环保理念迅速高涨?

三是“活力账”。前不久,一则硕士研究生竞聘事业编制环卫工的热闻,引爆了“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舆论之争。由今观之,“车轮铺张”的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何尝不也是“死在编制里”的享受诱惑。有识之士屡屡提及,千军万马争着去抢公务员的“铁饭碗”,绝不是激活智者活力、有利人才流动的正常表现。那么,“车轮铺张”对于这种活力的鼓舞和张扬,着实也是害莫大焉。

“车轮铺张”不除,“三笔呆账”堪忧。而归根结底,则是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宗旨的淡漠与消解。强化监督举措,杜绝公车滥用,国内国外的可行之策并不难找,而某些地方真正缺少的,无非就是一种敢于从严自律的决心和勇气。

“盘光光,我光荣”。近日,由公众发起的“光盘行动”,乱起一股文明就餐的新风。“光盘行动”倡导社会公众在就餐时把盘子里面的饭菜吃光光,号召节约粮食从自身做起、从吃的每一盘菜做起。(来源:央视新闻)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令人震惊,也令人痛心。其原因有,“死要面子”的错误观念、公款吃喝现象的存在,有钱的人、追求生活享受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及一些人对就餐缺少计划和安排等。其实,每个人心理也都明白,浪费粮食不好,节约才是好习惯。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虽表示支持此行动,但碰到请客、聚会时,还是很难做到“盘光光”。推广“光盘行动”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但要形成社会风尚,还需要人人自觉参与。要让人人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社会风俗习惯,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不能少。

政风是民风的先导。欲在全社会营造“盘光光,我光荣”的好风尚,党员干部都要来参加“光盘行动”,让每次公务接待都吃得“盘光光”,在干部队伍中倡导节约风气,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形象,以崇尚节约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带动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党员干部走在前,万事都不难。党员干部参与“光盘行动”,就要做到就餐时少点一些菜,不够时再加;确实吃不完就打个包,带回家;公务接待时尽可能吃自助餐,坚决杜绝大吃大喝现象,树立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严格勤俭节约,为群众、为社会作示范。

干部带好了头,群众自然也会跟着干。只要人人都来自觉参与“光盘行动”,就能做到节约粮食从每次就餐做起、从不让一个盘子有剩菜做起,切实扭转那种“菜点少了丢面子”、“浪费一点不算什么”的错误观念,形成良好的就餐新风尚

同时,只要干部不怕“伤了面子”,群众自然也不怕。因为,勤俭节约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盘光行动”正是将大家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在“光盘行动”中,干部带头吃光剩菜并不影响自己的面子,群众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理、落实在行动上。

“光盘行动”的好处还在于,人人就餐时都不用顾自己的面子,也等于人人同时都顾了自己的面子。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深受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欢迎,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有的基层干部坦言,吃喝接待之风仍难遏制,转变作风有必要对过于集中的行政权力进行改革。西北一位贫困县接待办官员称,“再穷也得接待”,一般县处级干部是每桌餐饮标准3000元,厅级干部是5000元。(2月1日《京华时报》)

表面上看,一边是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遏制公款消费,大有雷厉风行之势;一边是基层直呼“再穷也得招待”的无奈和苦衷,这上下呈现的正反面让人哭笑不得。也正是这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让人对中央的要求能否落实,能落实到多大程度十分堪忧。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就目前而言,基本上是无解的。其根本原因是,“再穷也得招待”实际是一种利益分肥的结果。这种分肥机制一旦彻底取消,整个权力、利益运行机器就像缺少了润滑剂一样难以运转,甚至坏死。说得直白一点,公款接待、公款消费是利益输送的一种方式,并且是使利益输送变得温情脉脉,且颇具人情味的最佳方式,特别符合中国人情社会运行的机理。

众所周知,目前,上级政府可以授权下级政府,上级部门可以指导下级部门,上级官员可以决定下级官员。因此,上级可以决定下级的人财物等实质资源或政策资源的得失,以及个人远大前程的得失。那么,下级政府面对上级政府,下级部门面对上级部门,下级官员面对上级官员,除了效忠,就是反哺,不忠不哺简直可以视为“目无组织”、“目无纪律”,而效忠如何又往往表现在反哺如何。下级为了显示出忠心,必然挖空心思招待好上级。虽然,这其中也会有诸多苦衷,比如“有鲍鱼的饭局吃得累,做梦都想喝小米汤;一天6场饭局,从白天喝到黑夜,几年下来血压暴高;陪领导喝酒,常备解酒药,控制着不敢吐。一场饭局一次机会,不敢怠慢。”但是,这点“苦衷”对于上级的肯定、施予或提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退一步讲,就算是不能得到嘉奖提拔或是项目政策,承受这点“苦衷”,能免去某种本该得或是不该得的批评或处罚,已经是烧高香了。高兴都来不及的事,还怎么好意思说“苦衷”?

所以讲,不是下级、基层在顶风而上,故意与中央作对。而是,这上下的授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下级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是保住自己的利益,必须“效忠”、必须“感恩”、必须“反哺”,而“接待”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没有这个温情的、关乎肚皮,吃喝之后关乎言语及掏心掏肺的表达,如何能显示出“表达”的诚意?如果上级不吃不喝,不要不拿,不在酒桌上开诚布公,不把心窝子的话掏出来对下级说,下级又如何能睡个安稳觉?就算上级想要避风头,不愿搞吃请,但下级不乐意;就算下级内心里不愿吃请,但为了睡个安稳觉,也不得不吃请。双方都不愿意,但双方都无力推脱;要是双方都愿意,那就更是一拍即合。上级要吃好喝醉才罢休,下级是再苦再累再穷也要接待好。旁观者误把“再穷也得接待”当苦衷,其实是基层的决心表态。

我们在谈论公款接待、消费之风时,鞭子上下两边抽,既打上级,也打下级时,当事之人虽然闷头挨打,挨了舆论、道德的鞭子,嘴里不好说,双方会有所收敛,有所节制,甚至风头之时暂时规避,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阵风过后,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该喝还是喝,该送还是送,该拿还是拿,如果不这样,说明这个权力和利益运行机制变样了;只有这样,才符合权力和利益的运行规律。或者说,才能保证这个权力或利益机制的正常运转。打算彻底端掉“再穷也得接待”这搞法,除非彻底改变权力和利益的运行机制,否则,终将是往死水里扔块石头,微澜一下,又将回归死水的原样。

春晚的钱该花在哪2013-02-04 07:07

广电总局在央视和各地卫视春晚即将要播出的时候颁发了一道节俭令,已经有些晚了。各春晚主办方纷纷表态,什么LED屏、服装等都是租用的哭穷说法都出来了。办春晚是个赚钱的生意,能省谁不省啊,这个无需号召,晚会的制片人早都已经精打细算过了。

有的卫视说,为了节俭办春晚,放弃了邀请某某和某某大牌,这就有点装了。春晚邀请谁、不邀请谁,有个复杂的计算体系,性价比合适就请,不合适就不请。演出市场一分钱一分货,演员、歌手与收视率紧密相连,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紧密相连。没请到想请的明星,只能说晚会规模和明星不匹配,和节俭办春晚扯不上多大关系,如果确定花一千万请来的明星能给晚会带来两千万的收入,傻子才不请。

真要节俭办春晚,就在节目形式上、内容上多想想办法,千篇一律的浪费多少时间!就我个人的观点看,精彩比节俭重要。中国人讲究热闹,喜欢在篮球比分直播:这个喜庆的节日适当地破费一把,这无可厚非。杨白劳过年还想给闺女买根红头绳呢。春晚不费粮食不费地,在硬件方面投入多一些也不算浪费。比如业内人士都知道,布置舞台的那些玩意儿,贵是有道理的,确实能变换出效果不凡的舞台。

据报道,不少明星奔春晚而去,并不是想得到天价报酬,而是想收获上春晚带来的额外利益,比如宣传电影、提高个人知名度等,春晚与明星的合作,是相互得利的事情,协调好了,很容易实现多赢。真追究浪费,不妨多关注一下春晚后台,别浪费了多订的那些盒饭,都是粮食和蔬菜,一口不吃倒掉了,那才是令人心痛的。

中国老百姓一年辛劳不容易,也就篮球比分直播:非得回家乐和几天。作为篮球比分直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春晚炫一点没关系,舞台不能太寒酸,灯光不能太简单,内容不能太无聊。换句话说,春晚内容如果真好看了,那么其他方面破费一点也值了。(韩浩月)

三公经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日,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提议,对于公款吃喝的监督,应把吃饭与报销分离开来,并对菜单、成员等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实现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会议等经费零增长。”这是浙江省代省长李强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

多年来,公款吃喝,一部分用于“公”——应付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礼尚往来,而另一部分却用于私——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带进饭店吃饱喝足,挂在公家的账上“签个大名”,OK!

公款吃喝最怕公开。按照范柏乃委员的提议,应该不是一件难事:纪检、监察部门建一个“公款招待网”,一个地方,所有的公款吃喝,某天某日,哪些人参加的,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总价几何,每一桌都得挂上网公示,一个月后,纳税人没有异议方可报销。如此一来,无论“公吃”还是“私吃”,如果弄个假名单挂上网,只要有人跟你较真,并一一核实,总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现在的问题,治公款吃喝,不是“没办法”,而是“没决心”。公款“胡吃海喝”,一桌饭菜数千元,这跟“小偷盗窃公物”,与“会计贪污公款”,同样都是犯罪;可这些年来,对治理公款吃喝多见“批评批评”而“下不为例”,最厉害的也就是“追回赃款”。所以,公款吃喝的酒桌上一直“涛声依旧”。关注公款浪费,就是管理权力。有人可能认为很多措施都比较琐碎,其实,只要动真格,琐碎也不要紧,怕就怕连琐碎的事情都不愿去做,空谈误国。

□ 张传发(安徽 媒体人)

1月31日,乌鲁木齐市工商局公布了整治餐饮业“最低消费”行为的实施方案。根据此方案,所有餐饮业设置的最低消费一律取消。(2月1日新华网)

“最低消费”本来就属于过度消费,助长了铺张浪费之风。前不久,一项调查称,八成多消费者曾遭遇“最低消费”,在没有达到消费下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多点几个菜凑数,很多消费者“一个人点了两三个人的量”,完全背离了人的正常需求,不制造一个个浪费惊人的“剩宴”才怪。尤其是年夜饭等消费旺季,“最低消费”更是大行其道,使年夜饭沦为“重灾区”,严重助长了浪费之风。

“最低消费”属于强制消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可见,“最低消费”无疑是一种典型的霸王条款,涉嫌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消费数量、消费金额和公平交易的权利。甚至可以说,商家从“最低消费”潜规则中获利,是建立在消费者利益受损基础之上的,理应受到制止。

故而,各地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叫停“最低消费”,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清理规范。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环境下,我们绝不能容忍“最低消费”仍顽固坚守着其商业阵地。要知道,“最低消费”不是鼓励消费,而是纵容浪费,甚至是“逼人浪费”,不仅有悖于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也不利于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

叫停之后,更要完善相关法规,明文禁止“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想想这些年,尽管不断有消费者口诛笔伐,“最低消费”为何仍在不断“提价提速”,“舌尖上的浪费”也愈演愈烈?恐怕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禁止性规定,相关部门清理整顿、打击处罚的力度不够所导致的。由于法律法规不明确,“最低消费”往往叫而不停,“被消费”的消费者也最终难以成功维权。借着制止浪费的“东风”,补上这一块短板,是时候了!(何勇海)

篮球比分直播:临近,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通知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公车使用浪费依然严重。(2月3日人民日报)

除了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以外,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高达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1500亿至2000亿元,每辆公车年均消费额为8万至10万元。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0.82万元,而机关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机关公务轿车的使用效率却只有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全国政协委员杜黎明认为,全国超编配车率高达50%以上。依据这些数据可知,每年公车消费的2000亿元中,至少浪费了1500亿。这1500亿元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全国所有农村学校的危房和课桌以及学生午餐统统解决,所有校车全部解决,并能像陕西神木县那样,彻底解决全民免费医疗尤其是特重大疾病免费医疗。可以想见,如果把官员屁股下面的黑洞有效关闭,人民的幸福指数必会大幅度上升。

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顺应了为时已久的强烈民意,深得广大人民的热烈赞赏和坚决支持。说白了,“舌尖上的浪费”,就是以公款消费为主而造成,至少是公款消费提供了负能量、负效应。“车轮上的浪费”,依然是以公车消费为主。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照此算来,公车可以去掉2/3。实际上,除了在编的200万辆公车以外,还有不少企业所谓向政府“赠送”的豪华车、政府官员开口向有钱人“借用”的豪华车。笔者认为,企业的“赠送”、有钱人的被“借用”,都是政府的不正常行为。掌握公权力的政府受赠和借用别人的豪华车之后,如何自证清白?怎么会不徇私?

今年包括北京在内多达1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遇历史上少见的十面“霾”伏,尤其是北京成为典型的“雾都”。专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汽车排放和工业排放增加所致。环保部门数据表明,2011年北京轻型汽车排放氮氧化物80.7万吨、颗粒物6.5万吨、碳氢化合物166.2万吨、一氧化碳1621.7万吨,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2011年几乎没有意外,排放污染物更多。我国的燃油品质低下,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公务车辆的过度使用也是重要原因。治理空气污染,固然需要提高燃油质量标准,还需要降低公车冗余行驶。令人愤慨的是,雾霾再袭北京“极重度污染”之下,北京启动应急方案,发出“30%公车停驶”指令,竟然还有875辆公务车违反停驶规定出行!

难道官员屁股下面的黑洞永远无法关闭?汽车污染就是不治之症的宿命?做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叶青,曾连续8年就公车问题提出议案,始终没有解决问题,连一线曙光也没有。车改后,补贴发放了不少,公车却仍在增加。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根本没有执行下去,很多地方不仅地市级官员配有专车,而且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也有固定用车,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甚至配了两辆专车。中部某贫困县县长告诉记者,该县党委、政府班子共有16名领导,每人都有一辆固定用车。今年全国两会马上又要召开了,能否临门一脚,真正关闭官员屁股下面的黑洞?中央八项规定及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能否吹绿大地?亿万双眼睛正拭目以待。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广东省陆丰市潭西镇,深圳街道办一名林姓基层公务员花上百万元修坟墓,并斥资近千万元建个人祠堂。事件在当地引发群众议论,大家质疑一名月入千元的基层公务员何来“巨资”修祖坟和豪华祠堂。一名当地村民表示,“除非工资来源不当、有灰色收入,要不然小小公务员哪能如此轻松拿出上千万修坟建祠堂,这些钱从何而来?”

其实,在当今开放社会环境下,修祠堂虽不被提倡,但也只是个人行为,只要修祠堂的钱取之有道,那都是个人财产,别人没有权利干涉。然而,恰恰因为当事人的特殊身份,让“个人行为”不那么“个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月收入不过几千元,花费巨资修祠堂,惹人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民众对政府官员财产公示的呼声日益高涨。无独有偶,广东省多位政府高官公开表示愿意财产公示,这可看做是官员对民众诉求的正面回应。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杜绝“权力寻租”,前有重庆十几名官员因“权色交易”落马之鉴,对待群众对官员是否利用职权谋私的疑问就更应予以重视。

民众产生疑问,政府给出交代天经地义。如果面对群众质疑,政府不能正面回应甚至回避,那“巨资修祠堂”花去的就不只是钱,更耗掉了“民心”。熊俊